一、引言

在工业领域,品牌的稳健发展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然而,串货现象一直是困扰工业品牌的顽疾。串货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导致价格体系混乱,还损害了品牌形象和渠道商的利益,甚至影响到产品质量管控和售后服务的有效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区块链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根治工业品牌串货问题提供了创新且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区块链技术原理及特性

(一)区块链技术原理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它由众多 "区块" 按时间顺序首尾相连组成链条状数据结构。每个区块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的交易数据以及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等关键信息。哈希值犹如区块的 "指纹",具有唯一性和高度敏感性,任何数据的细微变动都会导致哈希值的巨大变化。

当新的交易数据产生时,会被打包成新的区块,并通过特定的共识机制(如工作量证明、权益证明等)在整个区块链网络中的众多节点进行验证和确认。一旦数据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就极难被篡改,因为篡改一个区块的数据需要同时篡改该区块之后的所有区块,而这在一个分布式、多节点的区块链网络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区块链特性

区块链技术特性图解
  • 去中心化:区块链系统没有中央控制节点,数据的存储和验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众多节点共同完成。这意味着不存在单一的故障点,也避免了中央机构可能出现的权力滥用或数据篡改风险。
  • 不可篡改:区块链的数据结构和哈希算法使得数据一旦上链就无法被轻易篡改。这种特性为工业品牌的产品溯源和串货管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可追溯性:基于区块链的链式数据结构和时间戳技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信息都可以被完整追溯。有助于快速定位串货产品的源头。
  • 透明度高:区块链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可以查看和验证区块链上的交易数据,信息对所有参与者公开透明,减少串货行为的发生。

三、区块链在工业品牌溯源中的应用机制

产品赋码与信息上链流程

(一)产品赋码与信息上链

工业品牌在产品生产环节,为每一个产品或产品批次赋予唯一的标识码,如二维码、RFID 标签等。这些标识码就如同产品的 "身份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同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将关键信息,如原材料的产地、供应商信息、生产工艺参数、生产时间、生产批次等,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并实时上传至区块链平台。

例如,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生产发动机零部件时,为每个零部件赋予一个唯一的二维码,同时将生产该零部件所使用的钢材的产地、供应商、批次号,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工艺参数、质量检测数据等信息,通过生产线上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收集后,写入区块链。

物流运输信息记录系统

(二)物流运输信息记录

在产品的物流运输过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将产品的物流轨迹信息实时记录在区块链上。运输车辆、仓储设备等都配备有传感器和物联网模块,能够实时采集产品的位置、运输状态(如是否在途、是否已入库等)、运输时间等信息,并通过区块链节点将这些信息上传至区块链。

例如,某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其产品通过物流车辆运输至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在运输过程中,车辆上安装的 GPS 定位设备、传感器等,会实时将车辆的行驶路线、停靠站点、运输时间等信息发送至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从而实现产品物流信息的全程追溯和记录。

销售环节数据录入界面

(三)销售环节数据录入

经销商在接收产品时,需要通过扫码等方式确认产品的到货信息,并将销售区域、销售对象等数据录入区块链。当产品销售给终端用户时,终端销售数据也会被同步记录在区块链上。这样,品牌方可以通过区块链实时掌握产品在各个销售环节的流向和销售情况,一旦发现产品在非授权区域销售,即可快速判断为串货行为。

例如,某电子元器件品牌,其经销商在收到货物后,通过手机 APP 扫描产品二维码,确认货物已到达本销售区域,并录入销售给的下一级经销商或终端客户信息。这些信息会立即上传至区块链,品牌方通过区块链浏览器可以随时查看产品的销售路径和销售区域是否合规。

数据共享与查询平台

(四)数据共享与查询

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数据的共享,品牌方、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都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访问区块链上的相关数据。品牌方可以实时监控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过程,及时发现串货等异常情况;供应商可以查看其提供的原材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情况;经销商可以查询自己所销售产品的上下游信息,了解市场动态。

例如,消费者购买某工业品牌的产品后,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查看该产品的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物流轨迹、销售渠道等详细信息,确保购买到的是正品且符合品牌标准的产品。

四、区块链技术根治串货的落地路径

(一)建立区块链联盟

工业品牌可以联合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物流企业等供应链上的主要参与方,共同建立一个区块链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各方作为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共同参与数据的维护和管理。制定联盟规则和共识机制,明确各方在数据录入、查询、共享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例如,某大型工业集团,联合其旗下的多家子公司以及主要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了一个区块链联盟。通过联盟链的形式,实现了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信息共享和管控。各方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将各自环节的数据上传至区块链,共同维护区块链的稳定运行。

(二)技术选型与系统搭建

根据工业品牌的业务需求和规模,选择合适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如以太坊、超级账本 Fabric 等。这些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以太坊适合于一些对智能合约功能要求较高、应用场景较为灵活的场景;超级账本 Fabric 则更侧重于企业级应用,具有更好的隐私保护和性能优化。

在选定技术平台后,进行区块链系统的搭建,包括节点部署、智能合约开发、数据接口设计等工作。例如,某工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选择了超级账本 Fabric 作为区块链技术平台,根据其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业务流程,开发了一套定制化的区块链系统。

(三)与现有信息系统集成

为了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区块链系统需要与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进行集成。通过数据接口开发,实现区块链系统与现有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

例如,某机械制造企业,将区块链系统与其原有的 ERP 系统进行了集成。在生产环节,ERP 系统中的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信息等可以自动同步至区块链系统;在销售环节,区块链系统中的产品销售数据和客户信息也可以反馈至 ERP 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的无缝流通和协同工作。

(四)人员培训与推广应用

区块链技术对于许多企业员工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人员培训,包括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培训内容涵盖区块链基础知识、系统操作方法、业务流程变化等方面,确保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区块链系统。

同时,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推动区块链系统在企业内部和供应链合作伙伴中的广泛应用。例如,某化工企业,组织了多场针对不同部门员工的区块链技术培训课程,并邀请专业的区块链技术专家进行讲解和答疑。

五、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工程机械

实施步骤:

  • 首先,为每一台工程机械产品赋予唯一的 RFID 标签作为产品标识,并在生产线上安装数据采集设备,实时采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零部件装配记录、质量检测数据等,将这些信息上传至基于超级账本 Fabric 搭建的区块链平台。
  • 在物流运输环节,为运输车辆配备 GPS 定位设备和物联网模块,实时记录产品的运输轨迹和状态信息,并将其同步至区块链。
  • 经销商在接收产品时,通过专门的 APP 扫描 RFID 标签,确认产品到货,并录入销售区域、客户信息等数据至区块链。品牌方通过区块链浏览器实时监控产品的流向和销售情况。

成本分析

  • 硬件设备采购成本:包括 RFID 标签、数据采集设备、物联网模块、GPS 定位设备等,共计投入约 500 万元。
  • 软件开发与系统搭建成本:区块链系统开发、智能合约编写、与现有信息系统集成等费用,约 800 万元。
  • 人员培训成本:组织内部员工和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区块链技术培训,花费约 100 万元。
  • 系统维护与运营成本:每年预计投入 200 万元用于系统的维护、升级和服务器租赁等费用。

实施后,串货率从之前的 15% 降低至 3% 以内,因串货导致的经济损失减少了约 80%。

案例二:汽车零部件

实施步骤:

  • 采用二维码作为产品标识码,在产品包装环节进行赋码。利用生产线上的自动化设备,将产品的生产批次、生产日期、原材料供应商信息等数据与二维码进行关联,并上传至基于以太坊搭建的区块链平台。
  • 与物流企业合作,物流企业通过物流管理系统将产品的运输信息(如发货地、收货地、运输时间等)实时同步至区块链。
  • 经销商在销售产品时,通过扫码将销售信息录入区块链,品牌方通过智能合约设定的规则,实时监测产品的销售区域是否合规。如果发现产品在非授权区域销售,系统自动发出预警。

成本分析

  • 二维码赋码设备及耗材成本:约 100 万元。
  • 软件开发与区块链平台搭建成本:600 万元左右,包括以太坊节点部署、智能合约开发以及与现有信息系统的对接。
  • 与物流企业的数据对接成本:200 万元,主要用于开发数据接口和数据共享协议的制定。
  • 运营成本:每年约 150 万元,用于系统维护、数据存储和人员管理等方面。

通过实施区块链技术,该品牌成功遏制了串货现象,市场价格体系得到有效维护,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约 10%。

案例三:电子元器件

实施步骤:

  •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每个电子元器件植入唯一的数字芯片作为标识,芯片中存储产品的详细信息。通过生产管理系统将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检测报告等数据上传至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平台。
  • 物流环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加密传输和共享。物流企业通过扫描产品标识,将运输过程中的信息(如中转站点、运输方式等)记录在区块链上。
  • 建立经销商管理系统,经销商在进货、销售产品时,都需要通过该系统扫描产品标识,将相关信息同步至区块链。品牌方通过区块链大数据分析,实时掌握产品的销售动态和渠道情况。

成本分析

  • 数字芯片研发与植入成本:约 800 万元,包括芯片的设计、生产和在产品中的植入工艺研发。
  • 区块链平台开发成本:1000 万元左右,涵盖平台的架构设计、功能开发和安全防护等方面。
  • 经销商管理系统开发与推广成本:300 万元,用于系统的开发、培训经销商使用以及后续的维护。
  • 数据存储与安全成本:每年约 250 万元,用于保障区块链数据的存储安全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该品牌的串货率从原来的 12% 降低至几乎为零,客户满意度提升了约 15%。

六、结论

核心观点

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为工业品牌根治串货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在产品溯源、物流运输、销售环节等方面的应用,区块链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有效遏制了串货行为的发生。

从成功案例来看,虽然在实施区块链技术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包括硬件设备采购、软件开发、人员培训和系统维护等方面,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提升远远超过了前期投入。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区块链在工业品牌串货治理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成为推动工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